欢迎来到—海口净文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

媒体报道

生态文明建设丨昌江奏响“绿色”进行曲

更新时间:2018-12-25  浏览次数:1726

       曾几何时,昌江黎族自治县棋子湾还是海南岛上一片罕见的沙漠,流动沙丘会淤塞港口,台风带来的漫天白沙让附近居民损失惨重。直到一位名叫陶凤交的渔家女,她带领全村100多名姐妹,用26余年时间造林近两万亩,将专家断言“救不了”的沙漠变成了森林。

  陶凤交的坚持,修复了生态,把“伤疤”变成了盛景;而昌江县委、县政府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,则扭转了人们对于昌江“传统工业市县”的既有印象,让资源禀赋的优良生态不断为城市发展的增添新动力,也通过多措并举,把“工业城”变成了“大花园”。

  从霸王岭到棋子湾、从热带雨林到湿地公园,昌江的“山水林田湖草”正成为这座城市最自豪的“宝藏”。


01全面呵护绿水青山

  即便如今在棋子湾畔遍植的木麻黄树早已经取代了曾经的一滩白沙,但陶凤交和她的姐妹们仍习惯带上铁铲和树苗去海滩上看看。用持之以恒的坚持重建海防林、恢复生态植被,是她们放不下的使命,也是昌江近年来对于生态保护的态度。

   截至今年初,昌江黎族自治县已累计投入超过2亿元新增造林面积10.5万亩,种植木棉、三角梅等特色树种101.6万株,同时还在湿地生态区恢复种植红树林738亩,规划建设沼泽湿地保护小区339亩,并率先在全省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立碑定界技术规范及试点研究,生态补偿标准高居全省第一。

   将生态红线“画”到大地上,是我省根据省域“多规合一”改革试点要求,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《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》的成果。而昌江作为试点,通过生态红线的划定标注出生态功能区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,为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管提供事实依据,也让更多的群众知晓这条生态底线。

   要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,更要全心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。去年,昌江推出了十八项生态文明建设举措,并全面开展“整治违法建筑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、城镇内河(湖)水污染治理、大气污染防治、土壤环境综合治理、林区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”的生态环境保护六大专项行动,让昌江全面完成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的“双控”目标,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.2%,城乡面貌换了新颜。

   同样是在去年全面开展的“双创双修”,昌江全年遍植木棉等绿化树种10.4万株,完成绿化宝岛造林8696亩,林业修复面积2367亩、损毁山体修复351亩,城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5.8%,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9.8%。

   通过城镇内河整治,昌江正努力让内河水体复清,营造出“水从城过、城在水中”的美好生态。加之同步推进的城乡绿化、美化、彩化、亮化、净化“五化”工程,昌江着力打造出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,也让昌江的群众越来越有住在花园中的感受。

   而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,好生态自然会带来高人气。依托黎乡的绿水青山,昌江正用生态优势推动旅游发展,同时借助旅游发展,实现城市转型。

02全季旅游全域开花

   连绵不绝的霸王岭群山,掩映在一片片苍翠之中,密布的热带雨林之下,却是一片多彩的世界:神秘的海南长臂猿在这里栖息、2213种野生维管束植物和365种陆生脊椎动物在这里生长,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、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存在,也赋予了霸王岭“热带雨林展览馆”的美誉。

   坐拥如此物种宝库的昌江,也将其视为一座旅游的富矿。自去年12月以来,昌江通过不断挖掘霸王岭雨林的文化价值,结合丰富的活动、展览,为霸王岭的好生态赋予新的文化内涵,也让霸王岭成为山海黎乡新的旅游目的地。

   结合美好生态与民族文化,昌江找到了自己的旅游新名片。

   通过充分发挥旅游要素兼备的资源优势,并将旅游业作为撬动全县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,昌江以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、海尾国家湿地公园、棋子湾国家海洋公园、石碌铁矿国家矿山公园四大“国字号”公园为核心,加之四季旅游活动为主推手,加快构建起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供给体系。借助引进国际国内一流旅游企业培育发展旅游市场,昌江已经初步打造出“春赏木棉红、夏品芒果香、秋游棋子湾、冬登霸王岭”的全域全季旅游格局,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同时,也朝着“山海黎乡大花园”建设的美好愿景加速前进。

   通过一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,今年前三季度,昌江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速达到7.4%,位列全省第五。优势生态资源助推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成效初显,也让昌江开始谋划新的旅游发展模式,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
   今年10月,昌江正式启动了“冬登春赏”旅游季活动,延续整整6个月的旅游活动,由冬季的6项体育赛事和春季的7项文化活动组成,全线贯穿春节黄金旅游季。借助“冬+春”“强+新”“1+1”“山岭+田园”“文化旅游+体育旅游”等多种形式的串联,共同烘托出“霸王岭上探雨林,昌化江畔木棉红”这一大主题,借机展现昌江的好生态,打造出旅游的新品牌。

   而依托生态建立起的旅游大格局,最终受益的仍旧是广大群众。在完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过程中,昌江借鉴了浙江省安吉余村、鲁家村的经验,在高水平、高质量实施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的同时,大力开展农村“绿化、美化、彩化、亮化、净化”与生态保护修复,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之余,引导群众参与旅游发展。

   “昌江把壮大特色高效农业、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根本。”昌江县委书记黄金城说,以全域全季旅游活动为主推手,昌江正加快建设百家民宿、共享农庄,努力使美丽乡村成为昌江全域旅游的“点睛之作”,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吃上“旅游饭”。

03保护生态绝不放松

  作为工业基础牢固的市县,昌江在推进转型的过程中也时刻意识到:发展绝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。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,昌江围绕国家卫生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省级森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“四个目标”,深化“双创双修”和社会文明大行动,并加快推进生态环境“六大专项整治”和“两违”攻坚,着力提升城乡环境质量。

  同时通过强化行政监管与执法,推行“环保+公安”“环保+检察”的综合执法模式,有效打击了县域内污水乱排、非法采砂、占用林地滩涂养殖等违法犯罪行为,通过严管重罚保护好昌江的绿水青山。

  从黎母山林区发源的昌化江,是海南第二大河流,奔流的江水最终在昌江境内入海口处形成了一条狭长沙洲,常年淤积的大量河砂致使河道堵塞变道,一度成为昌江环境整治的一道难题。“借助河道疏浚,能畅通昌化江入海通道,提高行洪能力,而分离出来的河砂还能保障昌江建筑工地用砂的供给,这个模式可谓双赢。”昌江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打击非法采砂是昌江近年来着力推动的一项重点工作,如今从源头上解决河砂的供给问题,不仅能有效遏制范围行为的发生,也能解决昌化江河砂淤积的难题。

  据介绍,今年以来昌江有关部门在持续发力打击非法采砂基础上,结合防洪安全、水资源利用、生态环境保护等编制河道疏浚方案,对昌化江下游河道实施分段疏浚,同时合理计算疏浚总量及分配规划,让昌化江预计年产河砂可达50万立方米,有效保障昌江建设项目以及居民建筑用砂供应的同时,进一步优化海岸生态环境。

  用一套方法解决两个环境问题,只是近年来昌江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一个缩影。通过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昌江把保护生态作为第一责任、第一底线,不仅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,还相继实施了废弃采矿区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,、石碌矿山等损毁山体修复等问题。结合国家级园林城市、森林城市创建抓好城乡“绿化”“彩化”,一批新种植的木棉、三角梅等特色树种正美化着黎乡大地。

  此外,全面落实“河长制”“湾长制”、加快推进“四河一渠”工程、加快治理沿海地区高位池养殖问题、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立碑定界技术规范及试点研究,探索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等等,都让人们看到了昌江在生态保护和转型发展方面的决心。